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

追逐夢幻


如果說在經過金融風暴後,我還能從西方人身上學會什麽正面價值的話,我想,那就只剩下他們追逐夢幻的意圖。
注意,是意圖而已,是一種動力而已,成不成功是另外一件事。
首先,我想解釋一下我對於“夢幻”的看法。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希望生命裏可以多添一點精彩的夢幻,少一點乏味的真實。不同人有不同的夢幻需求,比方説我的夢幻需求是擁有一個完全由我設計的公寓(是公寓,是像電影蝙蝠俠裏的高層公寓),有些人的夢幻需求是希望有能力每年帶家人遊歷一個國家,一個少年的夢幻可能是讓女朋友享受一次韓劇式的遊樂園約會,如此等等。
所以簡單來講,夢幻就是任何較“不實際”的想法,注意,“不實際”不代表“不切實際”,因爲依我看來,夢幻的本質是一些可以觸及的事物,不過是因爲旁人的目光、自身的猶豫或其他因素(當然,鈔票也是一大阻滯)導致我們不想追尋那些我們有能力實現的夢幻。
最近我在讀一本講述行爲經濟的閒書,當中描繪了美國人的瘋狂花錢習慣,原來在美國平均每戶人家欠債達7000美元,人均儲蓄率更是難以想象的負數 -- 對了,負數代表他們不光存不到錢,還要靠儲蓄、借錢過活。
當然,美國的例子不是什麽decent fact, 但我想說的是,其實他們都是肯追逐夢幻的人,不過最終走火入魔。西方人花錢豪爽是路人皆知,偶爾在超市甚至HMV看見西方婦人無一不是推著個裝得滿滿的推車。亂花錢自然是不要得的,但我想,他們背後那種“you want something,you go get it”的精神還是相當值得學習的。辜勿論行徑本身,但以夢幻作爲人生宗旨的態度,我覺得是每個人都需要的。
相對與美國人用借錢來“get things”的猖狂,亞洲人的過分儲蓄習慣又好像保守了一點。儲蓄的習慣讓亞洲人失去了追逐夢幻的念頭:有錢?存了再説。但我總是想,如果光是發現存摺上的數額增加,但生活素質卻沒有大改善,那麽存錢又有什麽意義呢?錢,需要被花費,才能體驗價值,才能變爲assets(其實cash也是算在assets裏的,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是,cash換來的東西才是assets -- 能提高生活素質的就是assets)。
錢,談得多,掃人慶。
要不我就嘗試從另外一些角度看看東西方追逐夢幻的情況。
最近一次辯論比賽裏,認識了個叫Brendon的美國交流生,他說他的major是China Studies,也就是中國研究。我問他:Why China? 他說:Why not!他的解釋是他想多了解這個他口中的exciting place。然後他會投身NGO機構,為世界做點事,然後再讀個MBA,提升自我競爭力。說著說著,原來他的計劃藍圖已經覆蓋了未來10年。
我們又有沒有一些較“夢幻”的計劃呢?有人想過要以傳教為終身職業嗎?有人想過在NGO工作嗎?什麽?你問我什麽是NGO?
或許事情未必真如我想的那麼壞,也許真的有人有過這個念頭,不過肯全心追逐夢幻的人又有幾個呢?爲什麽沒有人敢讀哲學?爲什麽人們覺得人文科學都是雞肋?爲什麽當義工會被人覺得是底下行業?爲什麽每個人都突然想讀BBA,然後找份朝9晚6的工作,然後將每天的過程重復10000天,然後退休等死。
是的,我也是當中一員,也是跟大家一樣不敢抓住夢幻的人。
如今,我後悔,今天的我要打倒昨天的我(老友,請容我借你此句)。
我們都認爲肯追逐夢幻的人是白痴。實際上我們才是白痴,因爲我們根本沒勇氣追逐自己的夢幻,我們沒有那個信心,我們總擔心人家要把我們當白痴,所以不敢伸手拿屬於自己的東西。
西方人用過火的借款來讓自己夢幻成真,東方人用懦弱掩埋自己的夢幻。
相較之下,我寧願認可西方人的做法,人,不是爲了責任而生存的,世界上沒有非要你怎樣怎樣活的教條,維持現狀,不代表你能忍辱負重,依我看來,這是撤撤底底的敗在自己手裏。
What defines you is not what you were, are and will be. What you want to be does.

20-5-2009 6:00pm
約翰慧根 HK
實行“吹水再增值”

沒有留言: